- 快召唤伙伴们来围观吧
- 微博 QQ QQ空间 贴吧
- 文档嵌入链接
- 复制
- 微信扫一扫分享
- 已成功复制到剪贴板
AI:聚类算法
展开查看详情
1 . 第五章 聚类方法 内容提要 聚类方法概述 划分聚类方法 层次聚类方法 密度聚类方法 其它聚类方法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
2 . 聚类分析研究概述 聚类分析源于许多研究领域,包括数据挖掘、统 计学、机器学习、模式识别等。作为一个数据挖 掘中的一个功能,聚类分析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工 具来获得数据分布的情况,并且概括出每个簇的 特点,或者集中注意力对特定的某些簇做进一步 的分析。 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处理巨大的、 复杂的数据集,这对聚类分析技术提出了特殊的 挑战,要求算法具有可伸缩性、处理不同类型属 性的能力、发现任意形状的类、处理高维数据的 能力等。根据潜在的各项应用,数据挖掘对聚类 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要求。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2
3 . 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分析 聚类在数据挖掘中的典型应用有: 聚类分析可以作为其它算法的预处理步骤:利用聚类进 行数据预处理,可以获得数据的基本概况,在此基础上 进行特征抽取或分类就可以提高精确度和挖掘效率。也 可将聚类结果用于进一步关联分析,以获得进一步的有 用信息。 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具来获得数据的分布情况:聚类 分析是获得数据分布情况的有效方法。通过观察聚类得 到的每个簇的特点,可以集中对特定的某些簇作进一步 分析。这在诸如市场细分、目标顾客定位、业绩估评、 生物种群划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 聚类分析可以完成孤立点挖掘:许多数据挖掘算法试图 使孤立点影响最小化,或者排除它们。然而孤立点本身 可能是非常有用的。如在欺诈探测中,孤立点可能预示 着欺诈行为的存在。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3
4 . 聚类概念 定义 5-1 聚类分析的输入可以用一组有序对 (X, s) 或 (X, d) 表示,这里 X 表示一组样本, s 和 d 分别是度量样 本间相似度或相异度(距离)的标准。聚类系统的输出是 一个分区若 C={C1, C2,…, Ck} ,其中 Ci(i=1,2….,K) 是 X 的子集,且满足: C1 CC2,… C, CCk=X C1∩C2= CØ, Cij C 中的成员 C1, C2,…, Ck 叫做类或簇( Cluster ),每一 个类或簇都是通过一些特征描述的,通常有如下几种表示 方式: 通过它们的中心或类中关系远的(边界)点表示空间的一类点。 使用聚类树中的结点图形化地表示一个类。 使用样本属性的逻辑表达式表示类。 用中心表示一个类是最常见的方式,当类是紧密的或各向 同性时用这种方法非常好,然而,当类是伸长的或向各向 分布异性时,这种方式就不能正确地表示它们了。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4
5 . 聚类分析的目标 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形成的数据簇,并且满足下 面两个条件: 一个簇内的数据尽量相似( high Cintra-class C similarity ); 不同簇的数据尽量不相似( low Cinter-class C similarity )。 衡量一个聚类分析算法质量,依靠: 相似度测量机制是否合适。 是否能发现数据背后潜在的、手工难以发现的类知识。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5
6 . 聚类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照聚类的标准,聚类方法可分为如下两种: 统计聚类方法:这种聚类方法主要基于对象之间的几何距离的。 概念聚类方法:概念聚类方法基于对象具有的概念进行聚类。 按照聚类算法所处理的数据类型,聚类方法可分为三种: 数值型数据聚类方法:所分析的数据的属性只限于数值数据。 离散型数据聚类方法:所分析的数据的属性只限于离散型数据。 混合型数据聚类方法:能同时处理数值和离散数据。 按照聚类的尺度,聚类方法可被分为以下三种: 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:用各式各样的距离来衡量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度,如 k- means 、 k-medoids 、 BIRCH 、 CURE 等算法。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:相对于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,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主要是 依据合适的密度函数等。 基于互连性 (Linkage-Based)Linkage-Based) 的聚类算法:通常基于图或超图模型。高度连通的 数据聚为一类。 按照聚类聚类分析算法的主要思路,可以被归纳为如下几种。 划分法( Partitioning CMethods ):基于一定标准构建数据的划分。 属于该类的聚类方法有: k-means 、 k-modes 、 k-prototypes 、 k- medoids 、 PAM 、 CLARA 、 CLARANS 等。 层次法( Hierarchical CMethods ):对给定数据对象集合进行层次的分解。 密度法( density-based CMethods ):基于数据对象的相连密度评价。 网格法( Grid-based CMethods ):将数据空间划分成为有限个单元( Cell )的 网格结构,基于网格结构进行聚类。 模型法( Model-Based CMethods ):给每一个簇假定一个模型,然后去寻找能够 很好的满足这个模型的数据集。 C C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6
7 . 常见的距离函数 按照距离公理,在定义距离测度时需要满足距离 公理的四个条件自相似性、最小性、对称性以及 三角不等性。常用的距离函数有如下几种: 明可夫斯基距离( Minkowski ) 二次型距离( Quadratic ) 余弦距离 二元特征样本的距离度量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7
8 . 明可夫斯基( Minkowski )距离距离 假定 x 和 y 是相应的特征, n 是特征的维数。 x 和 y 的 明可夫斯基距离度量的形式如下: 1 n r r d ( x, y ) x i y i i 1 当取不同的值时,上述距离度量公式演化为一些特殊的 距离测度 : 当 γ=1 时,明可夫斯基距离演变为绝对值距离: n d ( x, y ) x i yi i 1 当 γ=2 时,明可夫斯基距离演变为欧氏距离: 1/ 2 n 2 d ( x , y ) x i yi i 1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8
9 . 二次型距离 二次型距离测度的形式如下: d ( x, y ) ( x y ) T A( x y) 1 2 其中 A 是非负定矩阵。 当取不同的值时,上述距离度量公式演化为一些特殊的距 离测度: 当 A为单位矩阵时,二次型距离演变为欧氏距离。 当 A为对角阵时,二次型距离演变为加权欧氏距离: 1 n 2 2 d ( x, y ) a ii x i yi i 1 当为协方差矩阵时,二次型距离演变为马氏距离。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9
10 . 余弦距离 余弦距离的度量形式如下: n x yi 1 i i d ( x, y ) n n x y i 1 2 i i 1 2 i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0
11 . 二元特征样本的距离度量 对于包含一些或全部不连续特征的样本,计算样本间的距 离是比较困难的。因为不同类型的特征是不可比的,只用 一个标准作为度量标准是不合适的。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二 元类型数据的距离度量标准。 假定 x 和 y 分别是 n 维特征, xi 和 yi 分别表示每维特征 ,且 xi 和 yi 的取值为二元类型数值 {0 , 1} 。则 x 和 y 的距离定义的常规方法是先求出如下几个参数,然后采用 SMC 、 Jaccard 系数或 Rao 系数。 设 a , b , c 和 d 是样本 x 和 y 中满足 xi=yi=1 , xi=1 且 yi=0 , xi=0 且 yi=1 和 xi=yi=0 的二元类型属性的数量,则 简单匹配系数( Simple Match Coefficient,SMC )距离 a b S smc ( x, y ) a b c d Jaccard 系数 S jc ( x, y ) a a b c a S rc ( x, y ) Rao 系数 a b c d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1
12 . 类间距离 距离函数都是关于两个样本的距离刻画,然而在聚类应用 中,最基本的方法是计算类间的距离。 设有两个类 Ca 和 Cb ,它们分别有 m 和 h 个元素,它们的 中心分别为 γa 和 γb 。设元素 x∈ Ca , y∈ Cb ,这两个元 素间的距离通常通过类间距离来刻画,记为 D(Ca, Cb) 。 类间距离的度量主要有: 最短距离法:定义两个类中最靠近的两个元素间的距离为类间距离 。 最长距离法:定义两个类中最远的两个元素间的距离为类间距离。 中心法:定义两类的两个中心间的距离为类间距离。 类平均法:它计算两个类中任意两个元素间的距离,并且综合他们 为类间距离: 1 DG (Ca , Cb ) d ( x, y ) 离差平方和。 mh xCa yCb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2
13 . 中心法 中心法涉及到类的中心的概念。假如 Ci 是一个聚类, x 是 Ci 内的一个数据点,那么类中心定义如下: 1 xi ni x xCi 其中 ni 是第 i 个聚类中的点数。因此,两个类 Ca 和 Cb 的类 间距离为: DC (Ca , Cb ) d (ra , rb ) 其中 γa 和 γb 是类 Ca 和 Cb 的中心点, d 是某种形式的距离 公式。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3
14 . 离差平方和 离差平方和用到了类直径的概念: 类的直径反映了类中各元素间的差异,可定义为类中各元素至类 中心的欧氏距离之和,其量纲为距离的平方: m ra ( xi x a ) T ( xi xb ) i 1 根据上式得到两类 Ca 和 Cb 的直径分别为 γa 和 γb ,类 Ca +b= Ca Cb 的直径为 γa +b ,则可定义类间距离的平方 为: DW2 (C a , C b ) ra b ra rb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4
15 . 第五章 聚类方法 内容提要 聚类方法概述 划分聚类方法 层次聚类方法 密度聚类方法 其它聚类方法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5
16 . 划分聚类算法的主要思想 定义 5-2 给定一个有 n 个对象的数据集,划分 聚类技术将构造数据 k 个划分,每一个划分就代 表一个簇, k n 。也就是说,它将数据划分为 k 个簇,而且这 k 个划分满足下列条件: 每一个簇至少包含一个对象。 每一个对象属于且仅属于一个簇。 对于给定的 k ,算法首先给出一个初始的划分方 法,以后通过反复迭代的方法改变划分,使得每 一次改进之后的划分方案都较前一次更好。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6
17 . 聚类设计的评价函数 一种直接方法就是观察聚类的类内差异( Within cluster variation )和类间差异 (Between cluster variation ) 。 类内差异:衡量聚类的紧凑性,类内差异可以用特定的距离函数 k k w(C ) w(C ) d ( x, x ) 2 来定义,例如, i i i 1 i 1 xCi 类间差异:衡量不同聚类之间的距离,类间差异定义为聚类中心 间的距离,例如, b(C ) d ( x j , xi ) 2 1j i k 聚类的总体质量可被定义为 w(c) 和 b(c) 的一个单调组合 ,比如 w(c) / b(c) 。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7
18 . k-means 算法 k-means 算法,也被称为 k- 平均或 k- 均值,是一种得到 最广泛使用的聚类算法。相似度的计算根据一个簇中对象 的平均值来进行。 算法 5-1 C Ck-means 算法 输入:簇的数目 k 和包含 n 个对象的数据库。 输出: k 个簇,使平方误差准则最小。 ( 1)assign Cinitial Cvalue Cfor Cmeans; C/* 任意选择 k 个对象作为初始的簇中心; */ xi C i xCi x C(Linkage-Based)2) CREPEAT k E i 1 xC x xi 2 i x C(Linkage-Based)3) C C C CFOR Cj=1 Cto Cn CDO Cassign Ceach C C j C Cto Cthe Cclosest clusters; 算法首先随机地选择 k 个对象,每个对象初始地代表了一 C(Linkage-Based)4个簇的平均值或中心。对剩余的每个对象根据其与各个簇 ) C C C C C C CFOR Ci=1 Cto Ck CDO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/ C* 更新簇平均值 */ 中心的距离,将它赋给最近的簇。然后重新计算每个簇的 平均值。这个过程不断重复,直到准则函数收敛。 C(Linkage-Based)5) C C CCompute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/* 计算准则函数 E*/ 准则函数试图使生成的结果簇尽可能地紧凑和独立。 C(Linkage-Based)6) CUNTIL C CE 不再明显地发生变化。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MAO 18
19 . k-means 例子 样本数据 序号 属性 属性 1 属性 根据所给的数据通过对其实施 k-means ( 设 n=8 , k=2), ,其主要执行执行步骤: 2 1 1 1 2 2 1 第一次迭代:假定随机选择的两个对象,如序号 属性 1 和序号 属性 3 当作初始点,分别找到离两 3 1 2 点最近的对象,并产生两个簇 {1 , 2} 和 {3 , 4 , 5 , 6 , 7 , 8} 。 4 2 2 对于产生的簇分别计算平均值,得到平均值点。 5 4 3 对于 {1 , 2} ,平均值点为( 1.5 , 1 )(这里的平均值是简单的相加出 6 5 3 2 ); 7 4 4 对于 {3 , 4 , 5 , 6 , 7 , 8} ,平均值点为( 3.5 , 3 )。 8 5 4 迭代次数 平均值 第二次迭代:通过平均值调整对象的所在的簇,重新聚类,即将所有点按离平均值点 平均值 产生的新簇 新平均值 新平均值 (簇 1 ) (簇 2 ) (簇 1 ) (簇 2 ) ( 1.5 , 1 )、( 3.5 , 1 )最近的原则重新分配。得到两个新的簇: 1 ( 1 , 1 ) ( 1 , 2 ) {1 , 2} , {3 , 4 , 5 , 6 , 7 , 8} ( 1.5 , 1 ) ( 3.5 , 3 ) 2 {1 , 2 , 3 , 4} 和 {5 , 6 , 7 , 8} 。重新计算簇平均值点,得到新的平均值 ( 1.5 , 1 ) ( 3.5 , 3 ) {1 , 2 , 3 , 4} , {5 , 6 , 7 , 8} ( 1.5 , 1.5 ) ( 4.5 , 3.5 ) 点为( 1.5 , 1.5 )和( 4.5 , 3.5 )。 3 ( 1.5 , 1.5 ) ( 4.5 , 3.5 ) {1 , 2 , 3 , 4} , {5 , 6 , 7 , 8} ( 1.5 , 1.5 ) ( 4.5 , 3.5 ) 2018年11月22日11月22日22日 DMKD Sides By 1.5 第三次迭代:将所有点按离平均值点( MAO , 1.5 )和( 4.5 , 3.5 )最近的原则重 19
20 . K-means 1. Ask user how many clusters they’d like. (e.g. k=5) Copyright © 2001, 2004, Andrew W. Moore
21 . K-means 1. Ask user how many clusters they’d like. (e.g. k=5) 2. Randomly guess k cluster Center locations Copyright © 2001, 2004, Andrew W. Moore
22 . K-means 1. Ask user how many clusters they’d like. (e.g. k=5) 2. Randomly guess k cluster Center locations 3. Each datapoint finds out which Center it’s closest to. (Thus each Center “owns” a set of datapoints) Copyright © 2001, 2004, Andrew W. Moore
23 . K-means 1. Ask user how many clusters they’d like. (e.g. k=5) 2. Randomly guess k cluster Center locations 3. Each datapoint finds out which Center it’s closest to. 4. Each Center finds the centroid of the points it owns Copyright © 2001, 2004, Andrew W. Moore
24 . K-means 1. Ask user how many clusters they’d like. (e.g. k=5) 2. Randomly guess k cluster Center locations 3. Each datapoint finds out which Center it’s closest to. 4. Each Center finds the centroid of the points it owns… 5. …and jumps Copyright © 2001, 2004, Andrew W. there Moore
25 . K-means Start Advance apologies: in Black and White this example will deteriorate Example generated by Dan Pelleg’s super-duper fast K- means system: Dan Pelleg and Andrew Moore. Accelerating Exact k- means Algorithms with Geometric Reasoning. Proc.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Copyright © 2001, 1999, 2004, Andrew W. (KDD99) (available on Moore
26 . K-means continues … Copyright © 2001, 2004, Andrew W. Moore
27 . K-means continues … Copyright © 2001, 2004, Andrew W. Moore
28 . K-means continues … Copyright © 2001, 2004, Andrew W. Moore
29 . K-means continues … Copyright © 2001, 2004, Andrew W. Mo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