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快召唤伙伴们来围观吧
- 微博 QQ QQ空间 贴吧
- 文档嵌入链接
- <iframe src="https://www.slidestalk.com/ai_algorithms/Development_of_IT_Industry_in_China_in_the_New_Age?embed" frame border="0" width="640" height="360" scrolling="no" allowfullscreen="true">复制
- 微信扫一扫分享
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
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地位、作用和发展趋势 ,指出以互联网、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,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. 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,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,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. 文章探讨了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,认为信息技术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,产业集聚与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,知识产权和标准竞争不断加剧 ,泛在化网络环境正在形成. 本文提出 ,中国应当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“倍增器”、发展方式“转换器”和产业升级“助推器”的作用 ,坚持自主创新、开放兼容、融合集成、军民互动、市场导向、跨越发展的方针 ,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,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. 注重发展微电子、计算机、软件、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等核心基础产业 ,以及宽带移动通信、下一代网络、信息服务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. 完善信息技术产业政策体系 ,力争到 2020 年前后 ,把我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强国.
展开查看详情
1 . 第 42 卷 第 10 期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Vol . 42 No . 10 2008 年 10 月 J OU RNAL O F SHAN GHA I J IAO TON G UN IV ERSIT Y Oct . 2008 文章编号 :100622467 ( 2008) 1021589219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3 江泽民 摘 要 : 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地位 、 作用和发展趋势 ,指出以互联网 、 计算 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,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. 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 的重要引擎 ,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,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. 文章探讨了 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,认为信息技术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,产业集聚与融合趋 势日益明显 ,知识产权和标准竞争不断加剧 ,泛在化网络环境正在形成 . 本文提出 , 中 国应当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“倍增器”、 发展方式“转换器”和产业升级 “助推器” 的作用 ,坚持自主创新 、开放兼容 、 融合集成 、 军民互动 、市场导向 、 跨越发展 的方针 ,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,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 发展道路 . 注重发展微电子 、 计算机 、软件 、 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等核心基础产业 ,以及 宽带移动通信 、 下一代网络 、 信息服务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. 完善信息技术产 业政策体系 ,力争到 2020 年前后 ,把我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强国 . 关键词 : 信息技术产业 ; 产业发展 ; 发展战略 ; 新时期 ; 中国 中图分类号 : F 49 文献标识码 : A Develop ment of IT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New Age J I A N G Ze2m i n Abstract : The article explains t he role and f ut ure t rend of IT indust ry , and states t hat informatio n technol2 ogy rep resented by t he internet and co mp uters has bro ught abo ut t he t hird indust rial revolutio n in history. An important impet us fo r eco no mic growt h in modern times , t he IT indust ry has greatly p ro moted sustain2 able develop ment and is p rofo undly changing mankind’s way of life and p roductio n. In discussing t he de2 velop ment t rend of world I T indust ry , t he article suggest s t hat wit h potential new breakt hro ughs in IT technology , t he t rend of agglo meratio n and integratio n of indust ries has beco me increasingly o bvio us , co m2 petitio n of intellect ual p roperties and st randards is intensif ying and ubiquito us net works is taking shape. It point s o ut t hat China sho uld bring into bet ter play t he role of I T indust ry as an“amplifier ”in eco no mic growt h , a“t ransformer ”in develop ment mode and a“p ropeller ”in indust rial up grading. It is important to follow a policy t hat emp hasizes indepandent innovatio n , market2driven app roach , open and co mpatible technologies , integrated and co mp rehensive applicatio n , and serving bot h military and civil p urpo ses , so t hat a quant um leap of I T indust ry will be achieved. China sho uld advance indust rializatio n wit h I T techn2 ologles and p ro mote t he I T indust ry in t he co ur se of indust rializatio n in an effort to build an I T indust ry wit 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. Greater effort s sho uld be made to develop such core secto rs as microelect ro n2 ics , co mp uter , soft ware , key co mpo nent s and material s , as well as secto rs wit h internatio nal co mpetitive2 ness , including broadband mo bile co mmunicatio n , next2generatio n net work and informatio n services. Co n2 tinued imp rovement sho uld be made in t he policies guiding t he develop ment of IT indust ry wit h a view to making China a co unt ry wit h a st ro ng I T indust ry by 2020. Key words :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; industrial development ; development st rategy ; new age ; China 收稿日期 :2008206206 3 新时期是指 1978 年改革开放到 2020 年的时间区间
2 . 1590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2 卷 当今世界 ,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 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平均每年翻一番 . 1970 ~ 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, 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和 2004 年 ,动态存储器中的晶体管数大致每 18 个月 优化升级 ,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. 进 翻一番 , 微处理器大致每 24 个月翻一番 . 1971 ~ 入 21 世纪 ,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,其普及应用对经济 、 2006 年 ,CPU 上单个晶体管成本大约每 7 年下降 1 政治 、 社会 、文化 、 军事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,信息技 个数量级 ,集成电路的性价比明显提高 ( 见图 2 ①) . 术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 、 国 表1 集成电路技术代际更新及变化 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. 如何全面把握 Tab. 1 Milestones IT technology upgrades 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, 明确我国未来信息技术产 第1代 第2代 第3代 业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 , 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元器件及性能 1975~1985 年 1985~1995 年 1995~2005 年 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. 特征尺寸/μm ≥1. 00 1. 00~0. 35 0. 35~0. 09 ( 每代缩小约 1/ 3) 1 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晶圆片直径/ cm 10. 16~15. 24 15. 24~20. 32 20. 32~30. 48 18 世纪中期 ,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 ( 晶圆片直径/ in) (4~6) (6~8) (8~12) DRAM 主流产品 命开创了人类的大机器工业时代 ;19 世纪后期到 20 ≥1 4~16 64~256 Bit 数/ Mb 世纪中叶 ,以电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 CPU 晶体管数 10 4 ~10 5 10 6 ~10 7 10 8 ~10 9 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; 20 世纪下半叶 , 以互联网计算 光刻光源波长/ nm 436 365 248 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席卷全球 , 使人类 社会生产方式从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信息化与工业化 融合转变 ,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,社会生产力 和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, 世界正在进 入信息化时代 ( 见图 1) . 图2 CPU 集成度及其所对应的单个晶体管价格 Fig. 2 Integration of CPU and co rresponding p rice per t ransistor 信息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 , 有效地促进 了硬件制造与软件开发相结合 , 物质生产与服务管 理相结合 ,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 ,形成了经济 图1 三次工业革命进程 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.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学 Fig. 1 Three indust rial revolutions 科和领域 ,有力地带动着物质科学 、 生命科学以及新 1. 1 信息技术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能源 、 新材料 、航空航天等工程技术的进展 , 促进了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 、通用性最 各学科广泛交叉 、 融合发展 ,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 广、 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 ,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 识、 保护 、 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水平 . 特别是互联网的 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 . 科技发展史表 普及 ,使知识积累和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 ,为科学技 明 ,从科学发现 、 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往往需要经 术的全面突破创造了条件 . 历很长时间 . 与以往相比 ,当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活 1. 2 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跃 ,计算机 、 微电子 、 软件 、 通信 、 互联网等领域的新 信息技术是一种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 ( General 技术层出不穷 ,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 、 工艺和 ① 性能加快更新 ( 见表 1 ) . 1965 年 ,Moore 对集成 [1] ①资料来源 :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“信息技术发 电路集成度翻番现象作出预测 . 1960 ~ 1975 年 , 集 展趋势研究报告”,2007 年
3 . 第 10 期 江泽民 :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591 Purpo se Technologies , GP Ts ) [ 2 ] ②. 与专门技术相 比 ,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,在国民经济各个领 域能够产生更强的关联和带动效应 ,使得传统工业 、 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 , 不 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,衍生新的产业形态 ,有效地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. 信息技术产业具备增 长速度高 、 技术进步快 、 经济效益好以及产业关联度 强等主导产业所应有的基本特征 , 已经成为新时期 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( 见表 2 ③) . 表2 2007 年信息技术产业部门对全球 GDP 增长的贡献 Tab. 2 Contribution of IT sector to global GDP growth in 2007 图3 部分 O ECD 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产业的比重 部 门 对全球 GDP 增长的贡献/ % Fig. 3 Co nt ributio n of IT indust ry to GDP in so me 通信服务 2. 7 O ECD co unt ries and regions 通信设备 0. 6 软件和计算机服务 1. 7 统计表明 ,信息技术产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明 计算机硬件 0. 8 显低于工业部门的平均水平 . 如我国电子工业单位 电视 0. 7 增加值的能耗仅相当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 7. 7 % ( 见表 3 ⑤) . 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 , 有利于资源 消费电子 0. 7 合 计 7. 2 节约和环境保护 .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,能够实 现生产过程在时间和空间 、 数量和质量上的精确控 上世纪后半叶以来 , 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明 制 ,减少资源消耗 、 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 , 提高劳动 显加快 ,其年均增长率高于石油和采矿业 、化工业 、 生产率 . 企业借助现代物流网络 、 电子商务 、 企业资 交通运输业 ④. 信息技术产业规 食品饮料和烟草业 、 源计划 ( Enterp rise Reso urce Planning , ERP ) 等信 模不断扩大 ,比重不断上升 ,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 息技术手段 ,能够有效地降低库存 、 减少消耗 、 提高 位日益重要 . 1978 年 , 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效率 ,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. 航测 、 遥感 、 全球定 GDP 的比重为 1. 5 % ,2000 年上升为 3. 4 % , 2006 位等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 、 海洋 、 水文 、 气象等领域 年达到 4. 3 %.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 21 世纪初 , 美 的 广泛应用 ,明显提高了人类观察和预测生态变化 国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 P 的比重提高了近 1 表3 2007 年我国各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倍 .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,欧盟 、 日本 、 韩国的这一比 Tab. 3 Energy consumption of industrial growth per 10000 重也明显上升 ( 见图 3 ) . [3 ] RMB in different industrial sectors in 2007 in China 1. 3 信息技术产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行业领域 万元增加值能耗/ TCE 在现代社会 ,经济增长的要素已经从资本 、 土地 全部工业 1. 959 4 和劳动扩展到技术 、知识和信息 . 信息作为一种可以 电力 7. 367 3 无限利用的生产要素 ,能够产生递增收益 ,拓展增长 冶金 4. 215 5 源泉 ,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[ 4 ] . 信息的开发利用 , 使 建材 3. 823 4 技术 、知识等新的生产要素得以在经济发展中充分 化工 3. 396 7 煤炭 2. 711 3 发挥作用 ,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. 在发达国 石油石化 1. 596 8 家 ,建立在信息利用基础上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 有色 1. 506 7 的贡献率一般为 70 %左右 [ 5 ,6 ] . 纺织 0. 918 6 轻工 0. 742 5 ②通用目的技术一般需满足以下条件 : 即技术改进的 医药 0. 627 4 空间很大 ,用途多种多样 ,大部分经济领域均可采用 ,与其他 机械 0. 299 5 技术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电子 0. 150 2 ③资料来源 :DigiWo rld (2007 :24) ④资料来源 :Cit . IC Insight s , ST ⑤资料来源 :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
4 . 1592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2 卷 的能力 ,适应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 ,以及应对和处 在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 , 单一集中的大规模生产方 理重大事件的能力 . 因此 ,信息技术产业及其应用发 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模块组合型生产方式 , 从 展 ,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. 而使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得到很大增强 . 1. 4 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. 网上 重大技术革命总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 购物 、 远程医疗 、 视频点播 、可视电话 、 电子邮件等丰 深刻影响 . 信息技术的应用 ,使人类的活动突破了对 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, 扩大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交 传统交通 、 通讯手段的依赖 ,拓展了发展空间和交往 流的空间 , 增加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. 尤为重要的 空间 .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 、劳 是 ,超大容量存储 、信息搜索等技术获得突破性进 动对象在空间上的灵活安排及有机结合 , 优化了人 展 ,使人们获取 、 传输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空前提高 ; 类的生产方式 . 劳动工具的革命性变化和智能设备 电子学习和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 , 丰富 进入生产流程 ,使传统的机械化 、 自动化生产水平得 了教育内容 ,提高了学习效率 , 促进了终身学习 , 从 到极大提高 ,进一步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 而加速了人力资本积累 ,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 放出来 ,从事更多复杂的脑力劳动 . 刚性生产方式正 好的条件 ( 见表 4) . 表4 全球互联网用户 ⑥ 、 手机用户 ⑦ 、 电子化服务 ⑧和电子商务 ⑨发展情况 电子邮箱 、 Tab. 4 Statistics of global internet users , cell phone users , email accounts , e 2services , and e 2commerce 年 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互联网用户数/ 亿人 4. 91 6. 18 7. 17 8. 54 10. 21 10. 96 13. 20 全球手机用户数/ 亿人 9. 64 11. 67 14. 12 17. 58 21. 62 26. 59 33. 00 电子邮箱数量/ 亿个 6. 7 8. 0 9. 5 10. 8 13. 0 15. 2 19. 9 电子化服务出口额/ 亿美元 15 057 16 240 18 654 21 924 22 627 — — 电子商务交易额 ( 以美国为例) / 亿美元 10 800 15 100 17 060 20 510 25 790 29 370 — 1. 5 信息技术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量编成发生了深刻变革 .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调整 当代新军事变革已经波及全球 , 涉及所有军事 军事战略 ,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. 领域 .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, 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 , 已成为当代世界新军事 为新军事变革提供了技术条件 . 信息化是新军事变 变革的主要目标 . 革的核心 ,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 1. 6 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化为信息化战争 . 信息对抗的实战和威慑作用更加 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实现信息化和推动经济发展 凸显 ,电子战装备正从分离式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,信 的重要支撑 ,以及国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,已成为全 息系统与武器的交联日趋紧密 , 新的信息作战手段 球经济 、 政治 、 文化 、 社会特别是科技和军事竞争的 不断成熟 ,信息作战将成为可控性强 、 效费比高的重 焦点 . 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格局日趋复杂 ,竞争 要作战方式 . 在信息装备的支持下 ,信息获取和处理 压力日益加大 . 美国 、 日本 、 欧洲等发达国家相继推 能力 、 武器打击精确度 、 战场透明度空前提高 , 战争 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 , 一些主要发达国 的突然性 、立体性 、机动性 、 快速性及其纵深打击的 家已形成对核心技术和网上信息资源的控制 , 凭借 特点十分突出 ,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具有较强的 其在信息技术 、 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,加强对发展 战斗力 ,控制着战争的主动权 ,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 中国家的影响 . 世界军事强国都十分重视军事电子 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部分 ,作战样式 、 作战理论和力 信息技术及其装备的发展 . 跨国公司通过控制核心 技术 、 重要标准 ,以期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. 许 多发展中国家采取跟进或赶超战略 , 积极改善投资 ⑥ 资料来源 : Internet World Stat s , Internet Teleco m2 municatio n U nio n 环境 ,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,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, 促进 ⑦资料来源 : Internet Teleco mmunication U nion 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.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 ⑧资料来源 :UN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地集中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掌控上 , 体现为国 ⑨资料来源 :U . S. Census Bureau 家信息化能力的竞争 .
5 . 第 10 期 江泽民 :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593 2 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物质 、 能量 、信息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 . 在工 业化中后期 ,信息技术成为先进智能工具 ,信息资源 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, 信息技术创新成为先进生产 力的主要发展方向 .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, 信息技术 发展呈现出高性能 、 宽领域 、多方向的特点 , 继续朝 着数字化 、 集成化 、智能化 、 网络化方向前进 . 海量和 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显著增强 , 资源利用水平和配 置效率大幅提高 ; 新材料和新工艺广泛应用 ,制约产 图4 特征尺寸和芯片集成度 业发展的瓶颈不断缓解 ; 产业分工更趋深化 ,新生业 Fig. 4 Characteristic dimension and chip integration 态日渐增多 ; 知识产权和标准竞争加剧 ,企业竞争态 势发生新变化 ; 泛在化网络环境 、 数字化生产服务 、 Chip , SoC) 成为发展方向 , 功耗和成本都将大幅度 信息化武器装备日益成为新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 . 降低 . 面向未来 ,信息技术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. 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 、 无线 、 智能方向发展 . 移 2. 1 信息技术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动通信宽带化和固定通信移动化日趋融合 , 各种接 当今世界 ,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势头始终不减 ,正 ω 入技术层出不穷 , 射频识别技术 λ g的应用前景日渐 处于新一轮重大技术突破的前夜 . 随着半导体材料 、 广阔 . 以超大容量 、 超高速和超长距离为特征的光通 光电子材料的不断更新 ,以及工艺装备技术的进步 , 集成电路进入纳米时代 . 在未来一段时期 , 以 CPU 信技术加速应用 ,通信传输网络的 IP ( Internet Pro2 为代表的芯片集成度和处理能力指标仍会呈指数增 tocol ) 化进程不断加快 ( 见图 5 ) . 电信网 、 计算机网 、 υ 长λg ,晶圆片面积越来越大 , 集成度越来越高 , 特征 广电网融合趋势明显 ,将汇聚成功能强大的多渠道 、 尺 寸越来越小 ( 见图 4 λ ϖ g) , 系统级芯片 ( Systemo n 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 ,信息网络将覆盖各类终端 . 图 5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示意图 Fig. 5 The t rend of information netwo rk technology develop ment υ λ g资料来源 : 国际路线图委员会 ( International Roadmap Co mmittee ) 发布的《2007 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》预测 , 与 2007 年相比 ,2022 年特征尺寸将缩减 5. 2 倍 ,集成度增长 31 倍 ,时钟频率提高 2. 05 倍 ϖ λ g资料来源 :2007 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,http :/ / www. it rs. net/ ω λ g射频识别技术 (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 n ,RFID) ,又称电子标签
6 . 1594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2 卷 高性能计算向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 , 发展的市场空间 ;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正向下一代网络 驱动着能力计算 ( Capabilit y co mp uting ) 和容量计 转型 ,信息服务和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; 世界各国加大 算 ( Capacit y co mp uting) 同步提升 ,将逐步满足大型 扶持力度 ,政策法规逐步完善. 这些因素有利于改善 科学工程计算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 . 高性能计算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,从而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增长. ξ 机和服务器沿着多核 CPU λ g和多级并行结构 , 向万 当然 ,由于世界经济景气的不确定性 ,有可能在 万亿次甚至更高水平迈进 , 并从单纯追求峰值计算 短期内影响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; 但从长远看 ,不致 速度向追求综合信息处理效能转变 . 目前 ,正在兴起 于发生大的起伏 . 预计未来 ,信息技术产品将加快升 ζ 的云计算 ( Clo ud co mp uting) ,可以把网络中的各种 级换代 ,信息服务需求持续扩大 ( 见图 7 λ g) , 对全球 资源虚拟成一台计算机向用户提供所需的计算资 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会不断提高 . 源 . 同时 ,量子计算 、 光子计算 、 生物计算及人工智能 技术可望产生新的突破 , 计算技术和计算机体系结 构面临深刻变革 . 软件系统加快向网络化 、 智能化和高可信的阶 段迈进 . 开放源码趋势深入发展 . 操作系统 、 数据库 、 中间件正在融合成为统一的系统软件平台 . 在开放 、 动态的互联网应用环境下 “软件即服务” , ( Sof t ware as a Service , SaaS) 成为软件发展的重要方向 . 2. 2 信息技术产业趋于持续稳定增长 20 世纪 90 年代 , 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经历了超 图7 全球信息技术产品消费预期走势 常规增长 ,世纪之交网络泡沫破灭后 ,开始回归理性 Fig. 7 The t rent of IT p roduct s co msumptio n in t he world 增长 . 近年来 ,产业增长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, 周期延 长 ,波幅趋缓 ( 见图 6 λψ g) . 未来一个时期内 , 随着信 2. 3 产业集聚和融合越来越明显 息技术产业新产品 、 新服务不断推出 ,将衍生出大量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下 , 信息技术产业转 新的需求 ;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 , 拓展着产业 移加快 ,空间上形成了一批产业高度集聚的基地 ,引 领着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潮流 . 信息技术产业 的集聚效应 ,与信息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和产业 分工精细化有着密切关系 . 信息技术产品用户对交 货时间 、 质量 、 成本和服务 ( TQCS) 提出了很高要 求 ,客观上需要关联企业在地域上相对集中 . 处于不 同分工环节的企业 ,需要专注于特定生产过程 ,就地 就近实现与其他环节和产业的密切合作 . 产业集聚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 , 提高产业的规 模效应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. 从发展趋势来看 ,空间集 聚效应将长期影响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布局 .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及其产品和服务的推陈出 图6 1991~2007 年世界 GDP 和电子产品制造业 新 ,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深 . 主要体现在终 增长速度 Fig. 6 Increase rate of wo rld GDP and elect ronic p roduct s 端产品的功能融合 , 即个人计算 、 通信 、 消费电子的 manufact uring f rom 1991 to 2007 融合 ; 体现在运行平台上的服务融合 , 即通信服务 、 内容服务 、 计算服务等融合 ; 还体现在电信网 、 计算 g多核 CPU ( Multi2Core CPU ) 是多核微处理器的简 ξ λ 机网 、 广电网的相互融合 . 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 称 ,指在一枚 CPU 电路中集成了 2 个以上运算核心的一类 应用服务方兴未艾 ,必将促进传统服务业的拓展 ,带 微处理器 ,以提高计算能力 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, 显著提高服务效率 . 同时 , 信 ψ λ g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数据来源于历年《世界电子数 据年鉴》; 世 界 GDP 数 据 来源 于 国 际 货币 基 金 组 织 IM F ζ λ g Wo rld Info rmat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 Alliance Data Mapper Public Policy Report , 2007 ( 其中 ,2008 、 2009 年为预测数)
7 . 第 10 期 江泽民 :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595 息技术正在加快向其他产业渗透 , 改造提升传统产 以便技术扩散和知识产权共享 . 但也有一些知识 业 ,形成新的技术领域 、 管理模式和行业形态 , 对整 产权持有人将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转化为排他性标 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日趋加深 . 准 ,以求获得更多利润和长期收益 . 越来越多的企业 2. 4 知识产权和标准日益成为竞争的核心 认识到 ,只有在获得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或标准上有 专利 、 知识产权和标准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 所作为 ,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优势 ,这已成为当前 保障 ,也是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 . 据世界知 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信息技术产业竞争 、 合作与 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 ,2006 年 , 半导体领域专利 发展的重要方面 . 申请量比 2002 年增长了 67. 1 % ( 见表 5 { λ g) . 为了获 2. 5 信息网络将无所不在 得信息技术知识产权 , 不同国家和企业纷纷增加研 进入 21 世纪以来 , 在日新月异的无线接入 、 射 发投入 ,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. 专利申请数量成 频识别 、 网络应用 、 人机互动等新技术的推动下 , 能 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 够实现人与人 、 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随时随地沟 | 的重要指标 ( 见表 6 λ g) . 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扩张 通的 全 新 网 络 环 境 — ——泛 在 网 ( U biquito us Net 2 自身技术专利的同时 , 不断收购具有专利技术的小 } λ g work ) ( 见图 8 ) 和普适计算正在变为现实并逐步 企业 ,以保持竞争优势 ; 有的还联手形成知识产权和 走进人们的生活 . 人与物 、 物与物之间的通信被认为 专利互换联盟 ,以期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. 是泛在网的突出特点 , 无线 、宽带 、 互联网技术的迅 猛发展则使得泛在网应用不断深化 . 多种网络 、 接 表5 信息技术领域 PCT 专利申请公开发布数 Tab. 5 PCT patent application in the f ield of IT 入、 应用技术的集成 , 将实现商品生产 、 传送 、 交换 、 ( 单位 :件) 消费过程的信息流无缝链接 . 网络的普及应用 ,使传 技术 公开发布年度 2002~2006 统组织决策的层级结构转向扁平结构 , 组织形态由 序号 年增长率 领域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纵向链条模式向水平网络模式转变 , 组织方式由分 / % 1 影视音频 5 391 6 057 6 075 6 718 7 322 35. 8 部门按序列向一体化协同转变 , 组织行为由低效率 2 电信 11 167 10 821 10 441 11 674 13 478 20. 7 向快速响应转变 ,决策机制由高度集中向更加贴近 3 计算机 11 096 9 916 9 535 11 026 13 428 21. 0 现场转变 . 4 半导体 3 612 4 051 4 109 4 727 6 034 67. 1 泛在网增强了已有各类网络的应用服务 ,并派 合计 31 266 30 845 30 160 34 145 40 262 28. 8 生出一系列新的服务领域 , 能够满足人们对公共服 务、 商业服务 、医疗保健 、 教育娱乐 、环境控制 、 家政 表6 中、 美、日、 欧盟信息技术领域 PCT 专利申请情况 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,极大地改善生活品质 ,为数 Tab. 6 Comparison of PCT patent applications in IT 字化生活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 . 同时 ,提高了应急 in China , US , Japan and EU 事件的响应和处理能力 , 使人们可以对自然灾害和 ( 单位 :件) 突发性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预警和处置 . 泛在网推 年 份 动着硬件与软件 、 系统与终端 、内容与应用的高度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合 ,大大整合和延伸了原来的产业价值链 ,形成更多 美国 17 246 15 721 14 395 14 953 14 525 14 077 16 427 的增值应用 ,将有力拉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. 可以 欧盟 11 927 12 508 12 082 12 207 12 016 12 845 12 549 预言 ,泛在网将如同电网 、管网一样成为通用型基础 日本 4 525 4 994 5 934 7 288 8 658 11 031 11 250 设施 ,深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 、 生活和工作之 中国 221 303 478 723 1 078 1 075 1 853 中 ,并成为经济 、 政治 、 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 平台 . 在看到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积极作用的同 利用技术标准实现知识产权利益的最大化 , 已 时 ,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, 发展带来的诸如科技伦理 、 成为信息技术产业有代表性的竞争手段 . 国际上要 数字鸿沟 、信息安全 、 互联网治理等问题 , 需要趋利 求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具备开放性 、 广泛性和方便性 , 避害 ,使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. { λ gWIPO 2007 专利统计报告 ,PC T 指专利合作条约 | λ g2000 ~ 2004 年数据源于 O ECD Work o n Patent s ; 2005~2006 年数据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电子知 } λ gU biquito us 一词源自拉丁语 , 意为“无所不在”.“泛 识产权中心 在网” 也被称为无所不在的网络或普适网
8 . 1596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2 卷 图8 泛在网示意图 Fig. 8 U biquitous netwo rk 律 ,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 ,不失时机地制定发 3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特征 展战略和规划 ,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,出台鼓励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,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 和措施 . 这对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 大 ,特别是近 20 多年来 ,信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 , 要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.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, 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 、 市场驱 1983 年 , 国家决定加快发展电子工业 , 提出到 动、 开放发展的道路 , 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, 初 2000 年电子工业总产值比 1980 年翻三番 , 占全国 步满足人民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. 4 %提高到 3 %左右 . 1984 ( 见图 9 ∼ λ g) . 年 ,进一步明确“打基础 ,上水平 ,抓质量 ,求效益 ,翻 三番 ,超十年 µυg” 的 18 字发展方针 . 适时将消费类电 子产品作为发展重点 ,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 . 到 1990 年 ,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值占电子工业总产值 的比重超过 50 %. 同时 , 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集成电 路、 计算机 、 程控交换机等基础类和投资类产品发 展 . 与 1980 年相比 ,1990 年电子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近 7 倍.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, 国家将电子工业确立为 图9 1989~2007 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 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, 提出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 Fig. 9 Growt h of IT indust ry f rom 1989 to 2007 in China 战略思想 . 相继出台了促进移动通信 、 软件 、 集成电 路等领域的产业政策 , 启动实施了数字程控交换机 国家战略决策引导产业发展 3. 1 υ µ g“翻三番 ,超十年”, 即到 2000 年电子工业的总产值 我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, 注重研究 比 1980 年翻三番 ,主要产品和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工业 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势和趋势 , 把握发展规 国 20 世纪 80 年代末 、 90 年代初的水平 ,某些技术达到当时 世界先进水平 . 这一目标比当时国家要求各国民经济部门达 ∼ λ g资料来源 :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到的 70 年代末 、 80 年代初的技术水平超前 10 年
9 . 第 10 期 江泽民 :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597 国产化 “ 、908” 和“909” 集成电路等专项工程 . 在市场 力地增强了企业活力 . 1992 年 , 国家确立社会主义 需求带动下 ,微电子产业 、 计算机产业 、 通信产业 、 软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, 电子工业市场化改革进 件与信息服务业全面发展 , 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 程加快 ,逐步从部门管理走向行业管理 . 通过实行企 加快 . 到 2000 年 , 代表技术水平和较高附加值的投 业股份制改造 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, 改善发展环境 , 资类产品的比重接近 40 %. 实践证明 , 国家的战略 国有 、 民营 、 外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在竞争中蓬勃发 决策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,2000 年 , 电子工业的规 展 ,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本土大企业和具有独特优 模远远超出了 1984 年确定的目标 ,成为国民经济重 势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 . 2007 年 , 我国信息技术百 要的支柱产业 . 强企业第 1 名的收入达到 1 400 多亿元 ,比 1987 年 进入 21 世纪 ,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, 第 1 名的收入提高 160 多倍 , 前 3 家企业销售收入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,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 均超过 1 000 亿元 µψ g. 略 ,并且强调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,在经济和社会领域 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市场体系的逐渐成熟 ,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. 目前 ,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形成了有效的微观发展机制 , 主导着产业资源的优 规模居世界第一 ( 见表 7 µϖg) ,2001 ~ 2007 年年均增 化配置 ,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 ,提高了产 长率近 30 % µω g; 许多信息技术产品产量也位居全球 业集中度 . 历史上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彩电企业共 首位 µξ g. 有 57 家 ,没有一家达到合理经济规模 . 而目前 ,仅前 5 家彩电企业的销售收入就达到全国彩电销售总量 表7 2007 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前 10 位国家和地区 的 70 % , 我国彩电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全球第 1 Tab. 7 Top te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products 位 . 通信设备制造 、 个人计算机 、 电子终端及其外部 manufacturing countries/ regions in 2007 设备等企业迅速成长 , 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 国家和地区 产值/ 亿美元 年度增长率/ % 大 . 随着微观经济活力增强 , 一批优势企业脱颖而 中国 3 594. 27 19. 00 出 ,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 ,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发 美国 2 833. 55 2. 11 展 . 珠江三角洲 、 长江三角洲 、 环渤海等区域集聚效 日本 1 875. 62 0. 62 应明显 ,其工业增加值 、 销售收入 、 利润和就业人数 韩国 1 120. 10 5. 24 等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 80 %[ 7 ]3 ,一批新兴产业 聚集区正在形成 . 德国 744. 33 1. 94 3. 3 开放促进外向型转变 马来西亚 586. 09 6. 28 电子工业是我国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 , 对 新加坡 542. 26 2. 28 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工业融入国际产业分 中国台湾 472. 12 7. 34 工体系 . 截至 2007 年底 , 信息技术产业累计利用外 墨西哥 454. 21 13. 75 资超过 1 600 亿美元 ,列入世界《财富》 500 强的跨国 英国 346. 82 0. 05 信息技术企业已全部在华投资[ 7 ]5 . 信息技术产业是资本 、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, 3. 2 市场化改革再造微观机制 加快对外开放是弥补国内资本缺口和提升技术能力 电子工业是我国较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领域之 的必然选择 . 信息技术产业的对外开放起步于技术 一 . 从建国初期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, 电子工业 引进和“三来一补”的加工贸易 , 随着外商在华投资 企业大都置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. 1986 年 , 电子工 逐年增加和产业配套能力增强 ,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 业率先进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,打破条块分割 ,实行 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. 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持续高 政企分开 ,下放中央企业 ,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, 有 速增长 ( 见图 10 µψ g) , 其出口额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比 ϖ µ g资料来源 : The Yearbook of Wo rld Elect ronics Data 重从 1989 年的 23 %提高到 2007 年的近 60 %. 2007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,我国信息技术企业“走出 ω µ g资料来源 :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去” 步伐加快 ,主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 、 个人电脑制 ξ µ g手机 、 笔记本电脑 、 彩电 、 数字程控交换机 、 数码相机 造企业 、 电信运营商等跨国经营和资本运作能力显 等数 10 种整机产品 ,以及彩管 、 电容器 、 电阻器 、 微特电机 、 著提升 ; 一批富有活力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 ,在开 扬声器 、 磁性材料 、 印制电路板 、 网络线缆等元器件和材料的 产量位居世界第 1 位 ψ µ g资料来源 :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
10 . 1598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2 卷 辟融资渠道 、 创新商业模式和发展新型业务等方面 3. 5 军民结合推动产业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.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 建国初期 ,电子工业以军为主 ,研制出一大批通 信息技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. 信、 计算机 、 雷达 、 侦察 、 电子对抗等电子装备 . 经过 “一五” 到“五五”时期的大规模建设 , 形成了产业门 类较为健全 、 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电子 工业体系 . 改革开放后 ,我国电子工业加速向民用转 型 ,一批企业开始生产电视机 、 录像机 、 音响设备等 消费电子产品 ,以军为主逐步转为以民为主 ,为我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和装备 基础 . 上世纪 90 年代 , 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 , 国家及时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 图 10 1989~2007 年我国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 战略决策 ,为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军事电子工业的 Fig. 10 Export of IT p roduct s f rom China 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. 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工程 ,军事 f ro m 1989 to 2007 电子企业完成了一批满足急需的重点信息技术装备 研发 ,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,形成了军事信息 3. 4 技术进步跨上新台阶 技术装备的研制体系 . 军用元器件 、 软件等技术向民 长期以来 ,受经济实力和技术积累所限 ,我国信 用领域转化 ,部分民用信息技术企业开始承担军工 息技术发展主要采取跟随战略 . 为了赶上世界先进 科研生产任务 ,促进了军用与民用信息技术科研和 水平 ,国家十分重视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 、 消化 、 吸 生产的共同发展 . 收、 再创新 ,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 , 从集中投 3. 6 产用结合拓宽发展空间 向科研院所扩大到创新型企业 , 信息技术企业的创 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和支柱 新和技术储备能力稳步增强 . 经过多年努力 , 通信 、 产业 ,不断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满足人民 集成电路设计 、 高性能计算 、 应用软件等领域科技进 步取得了较大突破 , 数字程控交换 、 移动通信 、 数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出贡献 . 同时 ,信息技术 集群通信 、 光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. 其中 , 我 的广泛使用 , 也推动着产业的繁荣发展 . 近十几年 国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 TD2SCDMA µζ g已成为第 3 来 ,通信市场的巨大需求 ,促进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 ; 万亿次大规模计算机系 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, 推动了无线 、 有线 、 统、 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等迈入国际前列 ; 通 交换 、 传输等领域的全面突破 .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 用 CPU 等一批中 、 高端芯片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 , 现了跨越式发展 , 性能全面提升 , 网络规模 、 电话和 ψ µ g 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 90 nm 、 集成度超过 3 000 互联网用户数均位居世界第 1 位 ( 见图 11 ) . 国家 万门 ,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. 我国相继研发 信息化建设和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 , 为信息技术 成功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 µ{ g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 产业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. 金卡 、 金关 、 金税等 技术 µ|g ,支持了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. 国产中间件 、 财 “金” 字系列工程相继启动 , 政府部门一批重要业务 务及企业管理软件 、 杀毒软件等已经具备与国外产 应用系统陆续建设并投入使用 , 为信息技术的广泛 品竞争的实力 . 应用提供了直接示范 . 1993 年 ,金卡工程开始实施 ,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, 截至 2007 年底 , 我国银联卡已 g Time Division2Synchrono us Code Divisio n Multiple ζ µ 发行 16 亿张 ,行业性的智能 IC 卡累计发卡总量达 Access ,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 . 该技术标准由我国提出 , 成为国际电联 ( ITU ) 正式发布的第 3 代移动通信空间接口 40 亿张 .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为国产网络交换 技术之一 及核心路由设备提供了广阔市场 ; 地质 、 勘探 、 气象 { µ g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 , 是指采用地面方式把数字 等复杂计算的需求促进了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研 电视节目从发送端传送到用户接收端的数字电视传输技术 制 ; 石化 、 冶金 、 装备制造 、 电力等行业的升级改造 , | µ g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 , 通过对数字音视频信号进行 推动了自动控制 、 计算机仿真 、 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编码 ,以降低其码率 ,达到满足目前技术下存储和传输要求 的技术 的集成和应用 .
11 . 第 10 期 江泽民 :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599 4 新时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, 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 战略机遇期 . 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,是实现现代化 的必然选择 ,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,是富 国强军的重要保障 .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 较大规模 ,同时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,做强做大任务 十分艰巨 ; 部分领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,同时发达 国家整体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, 创新投入和 成果转化的机制有待完善 ; 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主体 , 同时应对高端竞争和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还不够 图 11 1999~2007 年全国固定电话 、 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 强 ,整体竞争优势仍需长期培养 ; 信息技术应用初见 Fig. 11 U sers of fixed line , cell p hone , and internet in China 成效 ,同时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,信息化与工业化的 f rom 1999 to 2007 融合亟需深入 ; 国家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持和引导 成效显著 ,同时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 尽管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 , 但与 存在 ,改革开放亟待取得新突破 . 面向未来 , 我们应 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, 在发展中还存在 立足中国国情 ,树立全球思维 , 超前研究部署 , 统筹 一些困难和问题 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: 规划安排 , 明确产业定位 , 提出和部署新的发展战 ( 1 )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. 在高端芯片 、 核心软 略 ,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“倍增器”、 件、 关键元器件以及专用设备 、 仪器仪表等领域 , 绝 发展方式“转换器”和产业升级“助推器”的作用 , 不 大部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由国外企业掌控 . 一些 失时机地实现信息技术产业新跨越 . 这是新时期中 核心技术 、 产品和装备依赖进口 ,制约着我国信息技 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. 术产业自主发展 . 4. 1 战略思路 ( 2) 产业结构亟需优化 .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 ,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大部分居于产业链下游和价 的要求 ,到 2020 年前后把我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产 值链低端 ,加工组装比重较高 , 经济效益较低 . 企业 业强国 ,必须坚持自主可控 ,开放兼容 ,融合集成 ,军 自主发展能力弱 ,缺少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. 民互动 ,市场导向 , 跨越发展的方针 , 实现信息技术 ( 3)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. 在国民经济各领 产业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 , 充分发挥信 域中 ,信息技术应用大都处于起步阶段 ,缺乏应用信 息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 息技术提升竞争力的总体策略 , 特别是一些行业和 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,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,以工业化 部门并未从流程再造 、 市场响应 、 决策分析等方面深 促进信息化 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产业发 化应用 ,限制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. 各类 展道路 . 4. 1. 1 瞄准技术前沿 ,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通过自 用户普遍倾向于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服务 , 存在着重 主创新掌握知识产权 ,占领信息技术前沿 ,是走中国 硬轻软 、 重建设轻维护 、 应用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, 国 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. 对于关系 内市场尚未形成对国内产业发展的有力拉动 . 同时 , 国家安全的信息技术 ,必须实现自主可控 ; 对于买不 国内产业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满足应用的 来、 换不来的核心技术 ,必须攻坚克难 ,立足自我 . 信 需求 . 息技术的创新空间很大 , 应当选择有可能产生重大 ( 4) 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. 风险投资没有完全建 突破 、 引领技术变革的前沿领域 , 优先支持 , 努力实 立 ,企业资本积累较少 ,产学研依然脱节 ,创新成果产 现原始创新 ; 抓住信息技术渗透融合的机遇 ,鼓励学 业化机制不够健全 ,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 科间交叉发展 ,大力推进集成创新 ; 利用信息技术高 待完善. 行业垄断、 条块分割、 自成体系等体制障碍 , 度国际化的特点 ,始终不渝地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成 制约着网络 、 产业和应用的良性互动 . 政府部门对产 果 ,兼收并蓄 , 博采众长 , 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 、 吸 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、 市场监管 、 公共服务的能力需要 收、 再创新 . 通过产学研用结合 ,形成从研发 、 生产到 进一步提高 ,前瞻性的总体战略研究仍显薄弱 . 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, 力争在信息技术的关键领域
12 . 1600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2 卷 取得突破 .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,提高研究开发 可以解决的事情真正交给市场 , 使各种所有制经济 能力 ,使企业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 ,增强信息技术产 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 , 相互促进 , 共同发展 . 业的核心竞争力 . 同时 ,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扶持和引导 . 4. 1. 2 发挥国内市场优势 ,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国家应当针对发展的不同阶段 、 不同领域和不同地 大国大市场是中国的特点 , 也是走中国特色信息技 区的特点 ,以及市场发育的程度 ,制定科学的发展规 术产业发展道路应当发挥的独特优势 . 当前 ,我国经 划 ,确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, 纠正市场失灵 , 弥补市场 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,工业化 、 信息化 、 城镇化 、 市场 缺陷 . 解决制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,还需 化、 国际化深入发展 , 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 要通过实施重大工程 、 科技专项 , 促进军民互动 、双 段 ;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,加快机械 、 冶金 、交 向转化 ,体现政府意志 , 鼓励优先应用创新成果 , 拉 通、 轻纺等现有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 , 推进金融 、商 动国内产业发展 . 继续深化改革 ,解决好制约产业发 贸、 物流 、 电子商务等领域现代服务业发展 , 推行电 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. 子政务 ,提高教育 、 科研 、 卫生等社会事业信息化水 战略重点 4. 2 平 ; 实施信息普遍服务 , 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应用 , 开 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广泛 、 门类众多 ,加快发展不 辟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市场 , 这些举措可以为信息技 能面面俱到 ,而要突出重点 , 有所为有所不为 . 注重 术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. 发 发展微电子 、计算机 、 软件 、 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等 展信息技术产业 , 需要抓住市场机遇 , 把握市场趋 核心基础产业 ,以及宽带移动通信 、 下一代网络 、 信 势 ,挖掘市场潜力 ; 还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 息服务等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. 上述领 量、 诚信和售后服务水平 ,注重建立知名品牌和有竞 域市场前景广阔 、技术进步快 、 产业关联度大 、 国际 争力的大企业群体 , 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. 同时 , 竞争十分激烈 ,形势逼人 , 不进则退 . 应当从占据产 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 ,鼓励和规范市场竞争 ,减少政 业发展制高点和维护国家产业命脉出发 ,集中力量 , 府干预 ,创造有利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. 重点攻关 ,力争取得大的突破 . 坚持在开放中发展 ,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 4. 1. 3 微电子 微电子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 . 这 4. 2. 1 工中的地位 对外开放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成功经 一领域技术进步很快 , 市场需求旺盛 , 投资强度极 验 ,也是走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应当长 大 . 一些关键工艺装备在国际上形成了相对技术垄 期坚持的政策 . 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流动和 断 ,有的国家将此作为技术禁运的重要内容 . 随着微 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 ,我们应积极争取主动 ,融入国 电子特征尺寸进入纳米尺度 ,必然导致新材料 、 新结 际产业分工体系 ,努力占据在产业链垂直分工中的 构 ,以及工艺技术 、 互连技术和设计技术的重大变 高端位置 ,扩大水平分工中的市场份额 ,全方位参与 革 . 业界普遍认为 , 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在 90 nm 生产 、 服务和科研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,实现互利 节点以后 , 特别是在 45/ 32 nm 节点后会出现革命 共赢 . 同时 ,深化与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的 性变化 ( 见图 12 ) . 对此 , 微电子领域要超前部署未 战略合作 ,注重吸引国际领先的 、 高端的信息产品制 来技术的原始创新研发 , 把设计技术 、 关键工艺 、 专 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向中国集聚 , 推动外商直接投资 用设备和关键材料作为主攻方向 , 建立完整的自主 来华设立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 , 促使研 创新体系 ; 着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集 发、 生产 、 服务的本地化和一体化 . 积极承接信息技 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企业 , 完善和提升微电子产业水 术 外 包 ( Informatio n Technologies Out so urcing , 平 ,建成全球重要的微电子产业基地 . ITO ) 、 业务流程外包 ( Business Process Out so urc2 ( 1) 高端设计技术 . 集成电路设计在微电子产 ing , B PO ) 等服务外包 , 改善信息技术产品进出口 业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 ,也是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 . 结构 . 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, 开拓服务贸易市场 , 同时 系统级芯片 ( So C) 是集成电路的重要发展方向 , 具 探索新型的国际投资与技术合作模式 , 参与国际技 有性能高 、 成本低和体积小等特点 ,为集成电路带来 术和产业联盟的相关工作 ,提高“走出去” 层次 . 新的发展机遇 . 要加强体系结构 、 算法 、 软硬件协同 4. 1. 4 注重政府和市场联动 ,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 ( 见图 13 ) 等设计研究 , 突破高端嵌入式芯片 、 射频 的优势 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, 是走中 电路 、 数模混合电路等设计 、 验证 、 测试技术 ,开发先 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. 随着社 进适用的设计支撑工具 ; 探索开发太赫兹高速集成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, 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应 电路 ; 在市场需求量大的移动通信 、 数字电视 、 智能 当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, 把市场 卡、 网络终端和信息安全等领域 ,开发出一批具有自
13 . 第 10 期 江泽民 :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601 图 12 90 nm 以后关键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Fig. 12 The t rend of key technology of microelect ronics beyond 90 nm 图 13 系统级芯片 ( SoC) 简化设计流程 Fig. 13 Simplified design flowchart of SoC 主知识产权的系统级芯片 , 使自主设计的主流产品 中的极紫外光刻技术 ,可以通过光源的波长变化 、 多 达到世界前沿水平 . 镜反射 ,实现线宽缩小 ( 见图 14) . 同时 ,装备是工艺 ( 2) 关键制造装备和测量仪器 . 这是决定微电 的物化 ,应当重视制造技术和工艺的装备化趋势 ,积 子产业发展水平的必备条件 , 也是我国亟待突破的 极发展先进的高密度封装设备等自动化制造装备 , 瓶颈 . 光刻机 、刻蚀机 、 离子注入机是芯片制造的关 开发关键工艺模块 、测量仪器和配套工具 . 键设备 ,在研制攻关样机的基础上 ,要实现规模化生 电子测量仪器对检测各类电子材料 、产品 、 装备 产和应用 . 攻克下一代光刻技术 ( N GL ) µ} g非常重要 , 和系统的性能和质量至关重要 , 譬如 SoC 测量系 有助于提高我国纳米级集成电路发展的起点 . 研制 统、新型显示器件参数测量 、数字音视频产品研发及 生产调试 、 片式元件在线测量 、移动通信系统终端一 } µ gN GL ( Next Generation Lit hograp hy ) 的研究仍在探 致性检测等测量仪器 , 需要加快发展 . 同时 , 电子测 索中 ,主要包括极紫外光刻机 ( EUVL ) 、 投影电子束曝光设 量仪器仪表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应用广泛 , 也是促 备 ( EPL ) 、 X 射线光刻机 ( XRL ) 、 电子束直写 ( EBDW ) 设备 进信息技术普及的必备条件 . 高性能通用测量仪器 等 . 一般认为 ,最有发展前途的是 EUVL 和 EPL 仪 表是确保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、 系统性能和安全的
14 . 1602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2 卷 发展更高水平的高效能超级计算机 , 努力使我国高 效能计算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( 见图 15 νυg) . 图 14 极紫外光刻机原理简图 Fig. 14 Schematic diagram of EUVL 重要基础 ,应引起高度重视 . 图 15 世界高性能计算机峰值变化趋势 ( 3) 新材料 . 集成电路材料的突破 , 可以使微电 Fig. 15 The peak value of high perfo rmance co mp uter 子产业产生重大变革 . 根据国际微电子材料的最新 in wo rld 进展和成果 ,围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前沿核心工艺 , 加快晶圆片材料 、 微细加工材料 、 抛光磨料 、 封装材 ( 3) 网络计算技术 . 利用和依托快速发展 、 日益 料的产业化 ,应作为提升微电子产业发展水平的重 普及的网络 ,是有效提高计算能力和海量信息处理 要内容 . 积极探索研究有重要应用前途的硅基光电 能力的新途径 ,具有成本低 、 效能高 、 普适性强等特 硅基混合集成芯片所需材料和非硅基材料 µ∼ 集成 、 g, 点 ,发展潜力很大 . 完善高性能调度 、 网络资源管理 、 能够为突破功耗和线宽的限制创造条件 . 资源安全共享等关键技术 , 研究开发基于异构分布 4. 2. 2 高效能计算 计算技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 计算和存储的网络集成计算系统 , 通过加强网络环 核心 . 发展高效能计算是做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 境中的资源共享和协同 , 能够形成更好地开发利用 重大战略选择 ,可考虑以高性能 CPU 、GPU 、 高效能 网上海量信息资源的虚拟计算环境 . 超级计算机 、 网络计算技术为重点 ,实现能力计算和 ( 4) 非传统计算技术 . 计算技术和计算机体系 容量计算同步发展 ,大幅提高综合信息处理效能 ,力 结构的突破性变革有可能成为现实 , 这将带来重大 争在高效能计算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. 发展机遇 . 以人脑智能为基础 ,用仿生观念寻找新算 ( 1) 高性能 CPU 和 GPU . CPU 直接决定计算 法 ,一旦突破技术屏障 ,将实现传统计算机所无法达 机系统性能 . 为满足我国计算机产业自主发展需要 , 到的超大规模并行处理 、 超强容错和联想思维 、高度 应当集中力量攻克高性能 CPU 芯片 . 适应多核化 自适应和自组织等能力 , 带来难以预见的信息技术 趋势 ,开发高性能多核 ( multi2core ) 和众核 ( many2 革命 . 以光束代替电子流进行运算和存储的光计算 core) CPU ,发展高性能嵌入式 CPU , 使自主的高性 机 ,采用不同波长的光来表示不同的数据 ,可快速完 能 CPU 芯片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. GPU 主要是 成复杂的计算工作 ,大大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能力 . 用于处理图像的专用芯片 , 最近它强大的浮点运算 量子计算以独特的量子位 νϖg和量子态 νω g及其转换 , 性能也受到广泛重视 , 应当加大 GPU 的研究开发 加速数据搜索和大整数分解 , 可以获得超高性能的 力度 . 信息处理能力 . 加强生物计算 、 光子计算 、 量子计算 ( 2) 高效能超级计算机 . 超级计算机是大型复 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 , 推动信息学 、物理 杂计算的必要技术手段 , 在国民经济和尖端科学领 学、 生物学 、 认知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, 力争在多进 域具有重要作用 . 需要自主研发综合效能更高的超 υ ν g2004~2008 年的数据来源于国际高性能计算机权威 级计算机 ,掌握高效能计算 、 海量存储和低功耗设计 评测组织 ,http :/ / www. TO P500. o rg ; 2009 ~ 2012 年的数 等技术 ,同时应开发配套的大型应用系统 . 根据国民 据是根据国际相关公司公布的在研计划的预期指标 经济和国防建设对高效能超高速计算的需求 , 适时 ϖ ν g量子位 (qubit) ,是量子计算机中信息的基本单位 . 在 量子计算机中许多基本的微粒像电子 、 光子 、 离子 ,每一个微 g硅基新材料主要有绝缘体硅 ( SO I , Silicon2On2Insu2 ∼ µ 粒都可称为量子位 lato r) 、 应力硅 、 锗硅 BiCMOS 等 ; 非硅基新材料主要有砷化 ω ν g量子态 ,是指原子 、 中子 、 质子等粒子的状态 ,它可表 镓、 磷化铟 、 氮化镓等 征粒子的能量 、 旋转 、 运动 、 磁场以及其他的物理特性
15 . 第 10 期 江泽民 :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603 制计算 、 语义分析 、 人脑结构模拟 、 机器学习等关键 术解决方案 ,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、 再造和优化 , 解 技术方面有所作为 ,实现原始性创新 . 决制约不同行业 、 不同产业领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 4. 2. 3 软件 软件是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 . 软件具 所面临的特定问题 . 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 、网络金 有技术和文化的双重属性 ,软件产业是无污染 、 低能 融、 网络教育 、 移动互联网增值服务等基于互联网的 耗、 高就业的知识生产型战略产业 . 为了促进我国软 新型业态 ,掌握更多特色鲜明 、 竞争力强的服务技术 件产业上规模、 上台阶 ,应当充分发挥中文处理和人 和经营方式 ,对于繁荣互联网产业 ,推动网络经济发 力资源优势 ,积极顺应开放源码的国际趋势 ,以用兴 展壮大具有重要作用 . 业 ,内外并重 ,在国际分工合作中培育动态比较优势. 4. 2. 4 网络 网络是迈向信息社会的关键基础设 ( 1) 基础软件 . 作为各种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 , 施 . 发展先进的网络产业 , 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, 基础软件是支撑软件体系的基石 . 多核 CPU 、 高效 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, 带动信息技术产业转型提升意 能计算机都要求有相应的操作系统支持 , 为我们带 义重大 . 在三网 ( 电信网 、 计算机网 、 广电网) 融合大 来了高起点发展操作系统的难得机遇 . 多核 CPU 趋势下 ,主动适应网络产业的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 的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 ,安全易用桌面操作系统 , 战略选择 . 加快泛在网的研究和部署 ,构建国家综合 高可靠 、 高性能 、 高安全性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 网络基础设施 ,是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, 统 ,以及支撑网络服务的中间件 , 可作为开发的重 也为应对极端气候 、 地震和地质灾害 、重大传染病疫 点 . 将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与 CPU 的设计紧密结 情等突发事件提供重要手段 ; 继续开展下一代网络 合 ,有助于软件的一体化发展 . 技术 、 无线宽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标准制定 ,注重太 ( 2) 嵌入式软件 . 软硬结合 、 软件固化是重要发 赫兹技术研究 ,努力取得技术优势 、 知识产权优势 、 展趋势 . 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 ,具备发展嵌入式软件 标准优势和市场优势 ,争取实现技术引领 ,进一步强 的有利市场条件 . 注重软硬技术结合 ,完善软硬件协 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. 作链 ,重点开发嵌入式基础软件和嵌入式应用软件 , ( 1)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.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是 有利于形成有特色 、 重实效 、性价比高的产品系列 , 满足任何时间 、 任何地点 、 任何人 、 大容量 、 多媒体信 为软件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. 息通信需要的主要方式 . 突破新一代无线传输及组 ( 3) 软件及信息服务 .“软件即服务”是软件产 网等关键技术 ,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和传输效率 ,以全 业的重要转型机遇 . 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优势 ,吸收世 IP 化实现异构网络的无缝互联 . 自主开发的 TD2 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, 可以使我国在软件及信息服务 SCDMA 第 3 代移动通信 ( 3 G) 技术已开始商用化 , 领域大有作为 . 促进文化产品数字化 ,积极发展数字 应十分重视其技术演进 , 及时把握下一代宽带无线 内容等信息服务 ,将成为软件产业新的增长点 . 面向 网络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机 , 加强 TD2L T E νξ g等后续 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需求 , 通过提供全面的信息技 系统的研究 ( 见图16 ) ,积极打造产业链整体配套与 图 16 无线移动技术的演进 Fig. 16 Evolution of mobile wireless technologies g TD2SCDMA Long Term Evolutio n ,是指 TD2SCDMA的长期演进 ξ ν
16 .1604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2 卷 运营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, 争取为新一代移动通信 瓷材料 、 液晶材料 、 平板导电玻璃等 , 把探索新材料 标准提供更多的自主创新技术 , 取得技术和市场的 理论 、 开发新材料放在首位 ,实现创新发展 . 双重优势 ; 注重低成本 、 低功耗和绿色环保 , 开发关 ( 2) 高端专用器件 . 高性能 、 高可靠 、 长寿命是 键芯片 、 核心器件和多频 、 多模 、 多媒体终端等产品 , 高端专用器件的基本要求 . 建立宇航级的专用元器 满足发展需要 . 件产业体系 , 在专用行波管 、 氮化镓 ( GaN ) 、 碳化硅 ( 2) 下一代网络 . 这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演进 ( SiC) 等微波功率器件 、模数转换器 ( ADC) 、 数字信 的方向 ,可以提供多种业务 、大幅提高通信性能 . 按 号处理器 ( DSP) 等信号处理器件以及红外焦平面等 照接入多元化 、核心架构一体化 、应用服务综合化的 高精度探测器件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. 发展垂直 趋势 ,需要研究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 、组网 、 网络融 双扩 散 金 属2氧 化 物 半 导 体 场 效 应 晶 体 管 ( VD2 合等关键技术 ,研制大容量 、 可扩展的路由器和信令 MOS) 、 绝缘栅双极型功率管 ( I GB T ) 、 电荷耦合器 网关等关键设备 ,构建安全可信的新型承载网络 . 同 件 ( CCD) 、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( FP GA ) 新型电力电 时 , 重视传感器网络技术和应用 , 加强泛在异构网 子器件 ,实现自主保障 ,以满足国家战略需要 . 络体系研究 ,按统一的网络协议建设各种末端网络 , ( 3) 显示和光伏器件 . 显示器件是光电子产业 加快构建跨网络 、 无缝衔接以及无所不在的泛在网 . 的重要组成部分 , 是电视机 、 计算机 、 手机等众多信 ( 3) 网络与信息安全 .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 息技术产品必不可少的信息显示装置 . 数字化 、 平面 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. 在网络设计和软件开发时 ,应 化、高清晰 、 高亮度 、 低功耗是显示器件的发展潮流 . 统筹考虑安全问题 , 积极防御 , 主动应对 , 形成有利 加快我国显示器件产业的发展转型 , 需要解决急需 于发挥信息安全有效保障的安全架构 . 重点开展网 的新型平板显示器件 νψ g关键技术和装备 ,整合 、 推动 络可靠性 、 网络安全防护 、内容安全 、 密码密钥等网 国内液晶显示 ( TF T2L CD) 、 等离子显示屏 ( PDP) 产 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 ,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 , 业使其上规模 、 上水平 . 当前 , 应着手研究代表未来 建立网络信任体系和互联网事件分析系统 , 加强网 方向的 新 型 显 示 技 术 , 譬 如 有 机 发 光 显 示 ( 见 图 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 , 提高对网上大规模音视 17 ) 、 激光三维立体成像 ( 见图 18 ) 等 ,缩小与世界先 频有害信息 、 垃圾信息的过滤防范能力 ,实现互联网 进水平的差距 . 有效治理 、 健康发展 . 4. 2. 5 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 关键元器件是信息 技术产业的基本要素 . 高性能 、 高可靠的微电子器 件、 光电子器件和真空电子器件等 , 是信息获取 、传 输、 处理 、 储存 、 显示和利用的实现基础 . 关键元器件 处于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链的前端 , 是决定整机装备 关键性能的前提 . 促进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发展 , 需要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性 , 把突破制约产业发展 的关键元器件作为重点 , 通过新型高端元器件发展 OL ED 属载流子双注入型发光器件 , 其发光机理为 , 在 的牵引 ,全方位提升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结构和技 外界电压的驱动下 ,由电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材料中 术水平 ,形成完整配套 、 相互支撑的元器件产业体系 复合而释放出能量 ,并将能量传递给有机发光物质的分子 , 和大规模制造生产能力 . 使其受到激发 ,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,当受激分子从激发态 ( 1 ) 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 . 微型化 、 组件化 、 回到基态时辐射跃迁而产生发光现象 高精度 、多功能 、 低功耗是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方向 . 图 17 有机发光显示原理图 提高新型元器件产业水平 ,需要广泛采用功能集成 、 Fig. 17 Schematic diagram of OL ED 微细加工 、三维立体封装及系统综合测试等先进的 设计和制造技术 ,突破敏感元器件和传感器的关键 ψ ν g目前 ,国际显示器件已基本完成平板化 、 数字化和高 技术 ,发展高频声表面波器件 、 高频微波介质器件 清晰转型 . 平板显示主要包括等离子显示屏 ( PDP) 、 薄膜场 等 . 电子材料是生产元器件的原料和实现元器件功 效应 晶 体 管 液 晶 显 示 器 ( TF T2L CD ) 和 有 机 发 光 显 示 能的介质 ,新材料的发展会带来元器件的重大创新 . ( OL ED) . 其中 PDP 和 TF T2L CD 发展较为成熟 , 已实现大 积极发展功能性电子材料和结构性电子材料 , 包括 规模量产 ,成本迅速下降 , 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 单晶/ 多晶硅等半导体 、绿色电池材料 、 先进电子陶 示器 (CR T) 成为国际主流显示器件
17 . 第 10 期 江泽民 :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605 宜大规模推广应用 , 已成为国际光伏市场发展的新 趋势和新热点 ,我国应重点开发适宜规模生产的大 面积 、 高效率 、 低成本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 . 5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完善信息技术产业政策 , 是新时期应对国际竞 争、 加快产业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. 从 我国实际出发 ,着眼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,应当把信 息技术产业政策放在经济政策体系的优先位置 . 突 图 ( a) 表示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屏幕在 z 轴不同位置截获 出政府的有效引导 , 明确战略方向 , 制定市场规则 , 高速图形投影装置投射的二维图形 ,形成真三维图像 ; 图 ( b) 完善体制机制 ,健全法律法规 ,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 表示红 、 绿、蓝三束激光会聚成一束色度光线 ,经过光学定位 环境 . 系统射在螺旋屏上产生一个彩色亮点 . 在螺旋屏旋转足够快 5. 1 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 时变得透明 ,彩色亮点仿佛悬浮在空中一样 , 成为一个空间 依托重大工程和科技专项突破核心技术 , 在一 像素 . 多个空间像素便能构成一个三维物体 图 18 激光三维立体成像的原理图 些产业领域已有成功经验 . 项目的实施应围绕信息 Fig. 18 Laser 3D stereo scopic imaging 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 ,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,调动各 方面的积极性 ,攻克技术难关 ,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 光伏器件是实现光电转换的基本元器件 , 太阳 实生产力 . 着眼于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,发挥 能光伏产业开辟了清洁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 . 扩大 国家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 , 制订规划 , 整合力量 , 精 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 、 提升产业水平 ,主要是攻克基 心部署 ,培育创新群体 ,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 础材料和成套装备 ,掌握材料提纯技术 ,发展电池组 经济体制下重大工程和科技专项建设的新模式 . 努 件等制造工艺和关键设备 ,以及相关仪器仪表 . 同时 力掌握一批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信息技术 , 开 寻求新材料 ,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,更好 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产品 , 研制一 地利用太阳能 . 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 ( 见图 19 ) 是高 批体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信息装备 . 对已经部署 效能源产品和新型建筑材料 ,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,适 的重大工程和科技专项 ,应当抓紧组织实施 ,抢占未 来竞争的制高点 . 5. 2 鼓励使用国产首台首套产品 国产首台首套信息技术产品进入市场难度大 , 是制约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突出问题 , 应当尽 快解决 . 为此 ,需要修订招投标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 款 ,建立支持首台首套的招投标程序 . 完善信息技术 应用政策 ,发挥政府采购鼓励创新的功能 ,建立财政 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 , 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 . 对购买首台首套国 产产品的用户 ,国家可以通过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 贴 ,或通过减免税收 、 提供买方信贷或风险担保等方 式给予支持 . 面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 ,推广质优 铜铟镓硒 [ Cu ( In , Ga) Se2 ,简称 CIGS ] 薄膜太阳电池主 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. 面向行业信息技术改造 、 国民经 P2N 结 CIGS/ CdS 和顶电极三部分组成 ; 太阳 要由底电极 、 济和社会信息化 ,加快国产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 光透过 透 明 导 电 的 ZnO : Al 层 和 CdS 层 , 辐 照 到 吸 光 层 应用 . CIGS 上激发出额外的电子2空穴对 ; 在 P2N 结电场的作用 下 ,额外产生的电子通过顶电极 ZnO : Al 层输往外电路 , 空 5. 3 大力推进电信 、 计算机 、 广电“三网融合” 穴则通过底电极 Mo 输往外电路 ,从而实现了光电转换 “三网融合” 是电信网 、 广播电视网 、 计算机网的 图 19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 发展方向 ,也是促进互联互通 、 遏制重复建设 、 实现 Fig. 19 CIGS t hin film solar cell 资源共享的客观要求 . 应搞好统筹规划 ,有序推进业
18 . 1606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2 卷 务、 网络和终端等融合 . 加快制定业务许可 、 互联互 企业上市融资 ,为信息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 通、 网际清算等政策 ,允许电信网和广电网业务双向 辟更为灵活便利的融资渠道 . 同时 ,积极组建创业投 准入 . 探索建立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机制 ,推动 资和产业投资基金 , 鼓励科研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 商业模式创新 . 加强网络运营 、 设备制造 、 应用服务 、 与投资 ,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 , 政策支持 、 市场化 系统集成等各环节的密切合作 , 培育网络信息服务 运作的风险投资体系 . 业等新兴业态 . 深化电信管理体制和广电运行机制 5. 7 发挥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保障支撑作用 改革 ,逐步建立政监分离 、 政企分开 、 政事分开的行 知识产权是信息技术产业的生命线 , 没有知识 业管理体制 ,规范内容管理 , 健全监管手段 , 强化监 产权在国际同行中就没有发言权 . 应把保护知识产 管职责 ,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 . 权纳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全过程 , 形成尊重知识产 5. 4 建设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权、 保护知识产权的风尚 . 既要保护自己的也要尊重 信息技术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 . 提高产业 他人的知识产权 , 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 , 加强专 的国际竞争力 ,应面向国内外市场 , 在更广领域 、 更 利、 商标 、 版权 、 商业秘密等保护力度 ,谨防知识产权 高层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, 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 滥用 .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,依法严厉打击侵权盗 置并有效利用资源 ,全方位加强国际经济 、 技术交流 版行为 . 加快建立对企业并购 、 技术转让交易过程的 与合作 ,形成开放型产业体系 . 顺应全球化发展趋 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 ,避免知识产权流失 . 信息技 势 ,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 ,把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 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需要注重与现有国际标准的兼 结合起来 ,提高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, 构建微电 容 ,并加强我国自身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,积极推动 子、 计算机 、 元器件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若干独具 相关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, 提高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 特色 、 国际领先的产业基地 . 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影响力 . 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 ,加大强制性国家标 国的义务和责任 ,加强政府间协作 ,建立协调应对机 准的制定和实施 . 确定企业在知识产权运用和标准 制 ,妥善解决信息技术产业领域贸易 、 投资 、 知识产 制定中的主体地位 , 激发企业拥有更多发明专利和 权等方面的国际争端 . 自主知识产权 . 5. 5 实行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5. 8 造就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 财税政策对产业发展影响很大 . 为了鼓励信息 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 , 最终取决 技术产业发展 ,需要国家在财政和税收上加大支持 于人才的竞争 ,竞争的焦点是高素质领军人才和高 力度 . 财政性资金应重点投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,特 端技术人才 . 造就行业领军人才 ,需要牢固树立人才 别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 , 同时发挥好财 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,进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 ,形成 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 . 针对大企业创新 开放 、 流动 、 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, 创造优秀人才脱 动力不足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, 有必要 颖而出的环境 . 充分依靠年轻人才 ,培养理论创新人 通过税收减免 、 贷款贴息等政策加强引导和扶持 . 对 才、 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,打破常规 ,识才善任 , 于微电子 、 软件 、 关键元器件等战略重点 , 可以采取 在实践中形成行业领军人才 . 探索规范运用股权 、 期 增值税转型 、 加速折旧 、 有差别的出口退税等支持措 权等激励机制 ,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 、 留住人才和发 施 . 对于参与跨国并购和资产重组的企业 ,应尽力避 挥人才作用的分配政策 . 鼓励企业 、 高等院校和科研 免双重征税 ,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. 落实研发投入的税 院所共同培养高端人才 . 积极参与国际高端人才竞 前扣除政策 ,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新产品 、 新工艺 争 ,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 ,鼓励留学人员回 和新技术 . 国投身祖国建设 . 5. 6 建立支持创新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5. 9 健全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信息技术产业高投入 、 高风险 、 高收益的特点明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, 把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一些 显 ,其发展需要宽松的金融环境 . 通过风险投资支持 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法 创业和创新 ,健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,是发达 规 ,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. 对一些实践尚 国家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做法 . 建立健全我国 未成熟的前沿性领域 , 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并借鉴国 的风险投资机制 ,关键要活跃资本市场 ,完善投资进 外有益经验 ,增强立法的科学性和可预见性 . 围绕产 入和退出机制 ,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 ,支持有条件的 业发展战略和重点 , 加快制定电信 、 集成电路与软
19 . 第 10 期 江泽民 :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607 件、 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法律法规 ,适时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: 知识产权 、 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. 针对信息安全 、 网络犯罪 、 互联网治理等问题 ,尽快组织研究制定电 [1] Moo re G E. Cramming more component s onto inte2 grated circuit s [ J ] . Electronics , 1965 , 38 ( 8) : 114 - 子政务 、 电子商务 、 信息安全 、 个人信息保护 、 未成年 117. 人在线行为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. 应加大执法力 [2] Bresnahan T F , Trajtenberg M. General p urpo se tech2 度 ,严格司法程序 ,做到有法必依 ,违法必究 ,为信息 nologies : Engines of growt h[J ] . Journal of Economet2 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. rics , 1995 , 65 ( 1) :83 - 108. [3] O ECD. O ECD info rmation technology outlook [ R ] . 6 结 语 O ECD Publishing , 0321022006.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 , [4] Ro mer P M. Increasing ret urn and long2run growt h [J ] .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, 1986 , 94 ( 5 ) : 1002 突破核心技术 、 提升创新能力 . 许多时候 , 不是我们 - 1037. 没有跨越的潜力 , 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 ; 许多事情 , [5] Abramovitz M. Reso urce and outp ut t rends in t he 不是我们没有突破的可能 ,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心 . 客 U nited States since 1870 [J ] . American Economic Re2 观审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 , 能够发现一 vie w, Papers and Proceedings , 1956 , 46 (2) :5 - 23. 种积蓄中的能量 ,有理由期待一种孕育中的突破 . 坚 [6] Denison E F. Why growt h rates differ : Po stwar expe2 持走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, 我国一定能 rience in Nine Western Count ries [ M ] . Washingto n D 够跻身于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强国之列 . C : The Brookings Instit utio n , 1967. [7]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编 . 信息产业“十五”回顾 ( 电信卷) [ M ] . 北京 : 人民邮电出版社 ,2006. 本文撰写得到曾培炎 、 刘鹤 、 娄勤俭 、 陈大卫 、 宁吉 、 张复良等同志的协助 ,特此感谢 .